你能想象吗?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最新股票配资,因为“行为不当”被幼儿园婉拒续约。
不是哭闹过多,不是无法适应环境,而是有点过于活泼。
在法国埃松省,一家私立微型托儿所做出这个决定,让一位妈妈倍感震惊。而她的反应也很直接:准备提起法律诉讼。
“他还只是个宝宝。”这是这位母亲最想说的话。
这到底是对其他孩子的保护,还是对“不同气质孩子”的误解与拒绝?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起真实发生在法国的育儿事件——它没有绝对的对错,却暴露了许多母亲不得不面对的教育困境。
事情发生在法国埃松省的Saint-Michel-sur-Orge市,主角是一位叫Mory的20个月男孩和他的母亲Anaïs。
Mory从今年2月起被送入当地一家名为Oursons et Compagnie(小熊与伙伴们)的私立微型托儿所。
但到了6月中旬,园方却通知Anaïs:孩子的托育合同将在8月底结束,不再续签。
理由是:Mory在集体生活中存在“问题行为”。
这些行为包括扔重物;与其他年幼孩子的关系紧张;以及需要“专业关注”。
园方表示,他们需要保护其他孩子,并已经将情况反馈给相关儿童健康保护机构(PMI),希望为Mory及其家庭争取专业评估。
听起来是否合理?是的,有逻辑。
但作为母亲的Anaïs,感受到的却是:拒绝、伤害、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“标签化”。
Anaïs今年39岁,在一家大企业做助理。她并不否认自己的孩子活泼、好动、行为“有点猛”,但她强调:“他只是还在学。他不会做得‘刚刚好’,他还在试错。”
她一开始并没有抱怨这家托儿所,而是想办法配合。
面对园方的初步反馈,她主动联系了一位前托儿所主任出身的“育儿教练”,希望找到合适的方式帮孩子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。
但这份主动,却被园方认为是“不合适”的方式。
Anaïs感到被否定、被推开,而她最不能接受的,是孩子甚至没有被给予真正的适应时间和辅助机制:
“四个月就算试用期?孩子也有试用期吗?”
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法律问题。根据法国《儿童托育机构运营守则》,确实有如下规定:
每家托儿所都有权设定自己的运营规范(règlement de fonctionnement);出于保护儿童安全与集体环境的需要,园方可以选择不续签合同;但与此同时,不得基于健康状况、残疾、背景等因素进行歧视性排除。
在Oursons et Compagnie的规定中,并没有列明“行为不当”可以作为不续签的理由,但也没有要求续签必须自动进行。
换句话说:这是一个“灰区”问题,存在解释空间。
Anaïs之所以情绪激动,不只是因为孩子被“劝退”,更因为:这是她儿子一年内的第三个托育点。
前两家托儿所,一个因为涉嫌虐待被她主动换掉,一个因为经营问题直接倒闭。她和家人一直在努力寻找稳定的育儿环境,直到这家“微型托儿所”给了他们短暂的喘息。
如今,第三次更换即将开始。
即便她幸运地找到了新的机构,但她明白: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像她这样解决得了:
“如果我是单亲妈妈呢?如果我失去了工作怎么办?很多人是等不到‘下一家’的。”
但站在托儿所的角度,也不难理解他们的顾虑:
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,确实存在“行为模仿期”,若一个孩子频繁扔东西、情绪激动,可能会带来风险;再加上托儿所人力有限,个别关注成本高,一旦发生意外,园方要承担安全责任。
他们或许是在权衡“多数孩子的稳定”与“一个孩子的特殊关注”之间,做出了一种“理性选择”。
但问题在于:孩子不合群,是不是就等于“被请离”?
如果一个孩子只是略显活泼,是否应该先通过评估、干预、支持,再决定下一步?
怎么说呢,在教育面前,每个孩子都应是独一无二,而不是必须“乖巧一致”。
希望孩子都可以拥有一次被理解、被陪伴的机会。
Ref:
https://www.leparisien.fr/essonne-91/cest-encore-un-bebe-en-essonne-une-creche-renvoie-un-enfant-de-20-mois-a-cause-de-son-comportement-30-06-2025-VQ7V5HMXWFGMZNOWXSVVCAW46A.php
文|闪电
点「赞」「在看」为我们打call ▽
仁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